全国两会召开在即,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廖志略仍旧围绕化橘红“做功课”,竭力推动化橘红炮制技艺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4年,在茂名市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廖志略等人的推动下,化橘红被纳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根据当地的数据,目前,化橘红全产业链产值115亿元。
从2020年的30亿元到2024年的115亿元,化橘红产业发展之迅猛,令人咋舌。4年实现百亿产值,“可以称得上是农业产业中的一个奇迹,这背后是无数人的支持和产业的沉淀。”廖志略说。
化橘红的种植使用历史已达1600余年之久。但为何在近年有如此显著的突破?南方农村报记者梳理发现,化橘红4年实现百亿产值,背后是对产业发展难点的突破,是行业内部“五指成拳”形成的合力,是传统药材与现代商业的“双向奔赴”,更是一场文化传承与创新融合的生动实践。
如今的化橘红,“一片值千金”。
顶层设计破局“仅药非食”
行业协同挣脱产业桎梏
“‘药食同源’问题,起码制约了茂名化橘红产业10多年的发展。”在与多位化橘红相关从业人员的采访中,这个观点被反复提及。长期以来,化橘红作为中药材,其食用价值一直未能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严重限制了化橘红产业的发展空间。在解决“药食同源”问题之前,化橘红只能作为中药饮片进行销售,附加值低、销售渠道窄,即便制成食品也只能标注“橘红”,且不得宣传化橘红的功效。“只作为药物,市场始终有限。但作为食品原料,那就是天高任鸟飞。”廖志略说道。
2017年,广东省率先出台中药材资源保护地方性法规《广东省岭南中药材保护条例》,遴选出第一批受保护的8种岭南中药材。根据条例,8种中药材中,3种明确产地在单一县域——“道地化橘红产地化州,道地广陈皮产地新会,道地阳春砂产地阳春”,其中,化橘红、广陈皮目前产值均破百亿。该条例为道地中药材建立了种源、产地、种植、品牌四个环节的保护制度,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为其初步建立起竞争壁垒。
2020年底,为解决化橘红“药食同源”核心问题,茂名市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副组长的化橘红产业提升领导小组,从顶层设计到一线落实,全面统筹协调化橘红产业的发展,不遗余力推动化橘红纳入食药物质目录。为了推动申报工作,茂名市委、市政府,化州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专家举行相关会议,“那个时候我们把广东的高校和科研机构都跑遍了。”茂名市化橘红专班负责人、现化州市委常委邹承霖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茂名市委领导多次率队拜访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部委,协调各方资源,力促化橘红进入食药物质目录。
化橘红进入食药物质目录,为化橘红产业开辟了百亿之路。
大道不孤,众行致远。自茂名启动“药食同源”申报工作以来,化橘红产业链上下纷纷响应,积极配合申报工作。“我们很难说具体帮了什么忙,但知道一点,绝对不能在这个关键时候添乱。”化州市南国橘红制药有限公司负责人朱冠宇说,在申报过程中,化橘红产业链上的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各方都憋着一股劲,政府、协会安排的工作只要能参与的都积极参与,形成了强大的合力。大家深知,只有化橘红成功进入食药物质目录,整个产业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3年11月,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正式发布《广东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化橘红胎》;2024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正式将化橘红纳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化橘红、化橘红胎相继获得食药同源批复,这意味着,化橘红、化橘红胎食药两用的产业路径全面打通。
与此同时,在化橘红产业链条上的许多食品加工企业,早已经准备好产品等待上市。这也正是化橘红产业“抢跑式进化”的缩影——看似突如其来的政策风口,实则是一场蓄谋四年的“产业闪电战”。
全产业构筑标准化体系
推动从种到卖道地守正
化橘红林里,农业大数据采集、气象墒情监测和智能化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为化橘红的生长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持。
这场“产业闪电战”离不开科研力量持之以恒的支撑以及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1999年起,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苏薇薇一直带领团队研究化橘红,持续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同时将相关质量标准提交给国际权威药典会,促成化橘红进入美国药典。目前,苏薇薇团队正着力于产业标准化建设,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据化州市化橘红产业提升工作专班负责人陈梅萍介绍,目前,化州市共有23个化橘红生产经营主体应用二维码溯源,实现化橘红产品溯源广泛覆盖,做到对化橘红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全链条过程进行品控溯源,产销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责任可追溯。
陈梅萍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2016年,化橘红鲜果价格上升到30元一斤,化橘红种植规模有了显著提高,常年维持在8.2万亩。“2023年我们提出了‘七大行动’,要进一步扩大化橘红种植面积。”
化橘红鲜果。
陈梅萍提到的“七大行动”是化州市进一步推动化橘红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系列措施。其中包括:化州市化橘红种植面积三年倍增行动、化州市地理标志赋能化橘红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化州市化橘红市场净化行动、化州市化橘红万人直播带货营销行动、化州市化橘红烘干仓储社会化服务行动、化州市化橘红千人技能培训行动以及化州市乡村振兴贷助力化橘红高质量发展行动。
“七大行动”是一套涵盖了种植、加工、销售、品牌推广、技能培训、金融服务等全方面的综合性措施。“前三项行动都是围绕着化橘红种质、种植标准、化橘红加工、流通这几个方面展开的,旨在从源头上提升化橘红品质,确保消费者能够购买到正宗的化橘红产品。特别是种植面积的倍增行动,市里统筹安排了6000万元资金用于扶持新增种植化橘红和化橘红种质资源保护。”陈梅萍介绍,“七大行动”启动后,化橘红种植面积有了显著提升,良种覆盖率达到了98%。2023年底,全市地理标志用标企业比2022年同期增长60%以上,全市化橘红种植生产经营市场主体比2022年同期增长30%以上。
此外,为了让化橘红道地性成为不可复制的“护城河”,茂名探索出台全国首个化橘红保护发展条例,为化橘红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协会引领团结产业主体
五指成拳形成发展合力
“我们这个产业历史悠久,但一直没壮大起来,其中有个原因就是行业内部的不团结。”一多年从业人员告诉记者,在2020年以前,生产化橘红的企业各自为政,互相“借鉴”,“同行是冤家。但这也是以前市场太小,客户太少导致的。”曾前往化州采访的媒体同行对此深有同感:“以前企业普遍对宣传持保守态度,深怕竞争对手因此抢占先机。就连拍照都很抗拒,担心照片会被其他企业冒用。”
随着化橘红产业不断壮大,市场不断拓展,在茂名和化州市委市政府的引导下,化州市化橘红产业协会作为政府与企业与农户、企业和企业、企业和农户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逐步展现出来。企业之间的“防备”和“成见”逐渐减少,抱团发展成为从业共识,化橘红产业步入了健康、快速的发展阶段。
在协会的引领下,化橘红企业开始注重品牌建设,提升产品质量,共同维护化橘红的良好形象。2025年1月,北京市全国人大会议中心的一场推介会让化橘红成为农业圈的“话题王”。“这个活动就是以协会的名义发起的。零散的企业很难实现这样大规模且有组织性的推广活动,但协会把大家凝聚在一起,形成强大的力量。”廖志略介绍,通过协会的协调和组织,化橘红时隔百年,再次出口中东;在2024年的农交会、农博会,亦以产业协会的名义组织企业抱团参展,共同推广化橘红,向世界展示中国化橘红的独特魅力。
协会积极与政府、科研机构等对接,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推动化橘红产业的创新升级。廖志略介绍,化橘红种植户大多是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民,和政府、市场打交道的经验比较少,“协会把农户的想法、诉求统一收集起来,再集中向政府反映,争取政策支持。同时,协会也会把政府的政策导向、市场信息等及时传达给种植户,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
在协会的推动下,化橘红产业逐渐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协会服务的良好发展格局,实现了从“散兵游勇”到“集团作战”的转变。这种团结一致、共同发展的精神,让化橘红产业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如此显著的成就。
化橘红,是富民兴村的“金果子”。
品牌“破圈”造就价值外溢
创新产品实现出奇突围
在广东深融生态产业有限公司,化橘红饮料正在全自动无菌车间里被灌装、打包、装箱,准备运往全国各地。化州化橘红药材发展有限公司的新品橘星爆珠,则凭借其独特的口感,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时尚单品。直播间里“新式橘红饮”“橘星爆珠”等新品销售火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揭开了这场产业爆发的序幕。
化橘红产业链上的企业迅速把握住市场新机遇,加大研发力度,推出以化橘红为原料的各式食品,如化橘红茶、化橘红糖果、化橘红饮料等,这些产品不仅保留了化橘红的传统药用价值,还融入了现代食品的口感和风味,深受消费者喜爱。
“我们公司有专门的研发团队,每年投入不少于20%的营业利润用于研发新品。”化州化橘红药材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传统饮片,公司未来还将开发更多休闲食品和日化产品,满足更多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
丰富的化橘红产品。
为树立化橘红品牌,茂名市委、市政府,化州市委、市政府构建了化橘红“2+10”(即2个省标准和10个茂名市地方标准)标准体系,塑造了化州道地化橘红品牌的铜墙铁壁。
这种以消费者为中心,不断创新的理念,正是化橘红企业能够在市场上持续领跑,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
当“保温杯里泡橘红”的老派养生遇上Z世代,产业链猛打“年轻化组合拳”:从传统的饮片、药材,裂变出橘红精油、醒酒含片、雾化棒等128种深加工产品;捆绑预制菜推出“橘红卤鹅”,与咖啡品牌联名“橘香拿铁”,借势“国潮养生”抢占新消费场景;用《化州化橘红天下第一红》短剧、化橘红非遗工坊体验游,让“止咳神果”变身文化IP。
当知名药企巨头进驻化州建立基地,当“化橘红品牌影响力指数”成为市场新概念,这个粤西小城的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另一种解题思路:用工业化思维重塑农业,以文化价值激活生态资源,让科技赋能穿透全产业链。
站在百亿节点回望,化橘红的故事早已超越单一产业范畴。此刻的茂名,新一轮“橘红行动”已然启动:“有喜事来封坛”系列活动以及“药食同源”全球发布会让化橘红进入国家地标农产品馆、进入各大中药材市场,全国首个化橘红短剧邀请大赛正在筹备……当这片土地上的柚花再度绽放,属于中国南药的故事,正翻开更具想象力的篇章。
南方农村报专版宣传化橘红产业发展典型案例。
采写:南方农村报记者唐瑞谦
摄影:柯学潜 吴秒衡
设计:王舒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