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橘红印象馆(广州馆)开馆,打造大湾区会客厅

2025-09-29

金秋凉风送爽,化橘红香满城。9月28日,在千年商都广州,“化州好礼·化橘红印象馆(广州馆)”正式揭幕,向湾区乃至世界开启了一扇深度体验岭南道地药材文化与现代产业创新的窗口。

这不仅是一个地方特产品牌的简单落地,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与产业升级的生动实践。从历史贡品到百亿产值的地方支柱产业,化橘红正以“文化+产业”双轮驱动的新姿态,叩响湾区市场的大门,探寻从“致富果”到“千亿产业”的跃升路径。

“我相信,在健康中国的进程中,化橘红一定能大红大紫!”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东在致辞中对化橘红产业寄予厚望,并对化橘红产业发展提出三方面建议,一是要坚持质量标准,使其成为化橘红产业最坚实的基础;二是要形成深入人心的品牌文化,将化橘红印象馆打造为化橘红文化的“会客厅”;三是研发推出新产品,基于新需求推出新产品,并以新产品打造新业态。

千年贡品落户湾区核心,文化瑰宝安“新家”

开馆仪式现场,一场《化橘红传奇》舞蹈演绎,将蕴含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化橘红故事娓娓道来。化橘红,这片源自广东化州的神奇果实,早在南北朝时期便已闻名,明清时更贵为宫廷贡品,享有“一片值一金”的美誉。其炮制技艺,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至今。

“化橘红的梦想在化州,舞台在全国、在全球。”梁金福市长在致辞中连用“倍感自豪”“倍加感激”“倍添信心”,勾勒出政、产、学、研多方协同推进的产业生态。他指出,近年来,化州市致力于打造“化橘红+”大健康产业,深加工产品已达200多种,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115亿元,化橘红已成为当地百姓的“致富果”。

广州,作为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一直是传播广府文化、展示广东特色的重要窗口。化橘红印象馆(广州馆)的设立,正是看中了广州作为国际大都市的辐射力与影响力,意图为这缕千年橘香在湾区安下一个“新家”,使其从这里“拥抱湾区,香飘世界”。

从道地药材到多元产品,舌尖上的产业升级

活动现场,一场琳琅满目的化橘红产品展示,直观展现了这颗小小果实如何通过产业化发展,深度融入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初加工的果、皮、片、丝,到混合茶类的橘普茶、茶饼,再到饮料类的酵素、啤酒、固体饮料,乃至即食类的果脯、饼干、月饼,日化类的精油、香水、牙膏,以及工艺品类和医疗器械类产品……化橘红家族“兄弟姐妹”的集体亮相,令人惊叹其产业链延伸的广度与深度。

这背后,是化橘红产业从传统药材向大健康消费品的成功转型。尤其在其被纳入“药食同源”目录后,产业发展的天花板被大幅抬高。

“化橘红有非常多的保健作用,通过药食同源产品长期小剂量使用很有裨益。”活动现场,欧洲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山大学教授苏薇薇现场作《药食品两用化橘红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插上翅膀》主题报告,她基于前沿的科学研究,介绍了化橘红对肺、肌肉、骨、神经等的好处,为产品的市场信任度提供了强有力的科研背书。

值得注意的是,经过十年努力,苏薇薇团队还将化橘红带入了《美国药典》,这为化橘红国际化提供了法律保障,这意味着,全球127个国家的消费者可以食用化橘红及其药食同源产品。

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标准的建立与品质的保障。活动现场,22家化橘红企业被授予“化橘红溯源认证单位”牌匾。这一举措,旨在推动化橘红产业的标准化与规范化,从源头上保障道地药材的品质,为品牌价值和消费者信心筑牢根基。

封坛与开馆:仪式感背后的文化自信与产业期许

仪式中,最具传统韵味的环节莫过于“有喜事,封一坛化橘红”的封坛仪式。在八位嘉宾的共同见证下,上品化橘红被郑重封坛。

“封坛,封存的是时光,是匠心,更是对美好未来的期许。”主持人动情解说。这一古老仪式,不仅是对化橘红“愈陈愈良”特性的尊重,更是将文化传承、品质坚守与产业发展的宏愿,一同封存在时光的胶囊里,寄望未来开启时的醇厚与丰盈。

紧随其后的开馆揭幕仪式,将活动推向高潮。在倒数声中,红绸落下,“化州好礼·化橘红印象馆(广州馆)”牌匾赫然显现,标志着这个集产品展销、文化体验、品牌传播于一体的“湾区窗口”正式启用。梁金福市长称之为“省地携手、合作共赢的创新举措”,期望它能助力化橘红等“化州好礼”“走出化州、誉满羊城、行销全国、迈向世界”,为化橘红冲刺千亿产业目标增添强劲动力。

【记者手记】

“化州好礼·化橘红印象馆(广州馆)”的开馆,是化橘红产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象征着这颗承载着千年健康智慧的岭南瑰宝,正以一种更加开放、自信、创新的姿态,主动融入大湾区的发展脉搏。

从深山走向都市,从药材柜走向百姓多样化的生活场景,化橘红的产业化之路,是广东乃至全国推动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当千年橘香在湾区核心地带袅袅升起,它诉说的不仅是舌尖上的消费升级,更是一个地方如何凭借文化底蕴与科技赋能,将独特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行的生动故事。

采写:南方农村报记者 胡亦赟 实习生谭心悦

分享